“尼美舒利不作為內科常規退燒藥,但如果患者頑固發燒——高燒不退,且引發抽筋、影響神經系統等生理機能時,醫生會采用此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兒科主任告訴記者。
那么究竟是誰讓一個原本平平常常的藥品瞬間成了妖魔?
一些長期從事醫藥企業的經營者告訴記者:“小兒用藥非常難做,也常常受到質疑,很多事情一涉及到兒童就會引起人們條件反射的過度擔心。”
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教授認為,尼美舒利與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比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同類藥物相比,解熱鎮痛效果更好,不良反應相當。以對乙酰氨基酚類藥物為例,被公眾認為安全系數較高的泰諾事實上發生的不良反應的的數量更多,引起肝臟損害,甚至死亡的安全也更多,且在其美國國內常因質量問題進行召回,但并不因此就徹底否認乙酰氨基酚類藥物的安全性。為什么安全性問題發生更少的尼美舒利卻被妖魔化了呢?
藥品不同于食品,所謂是藥三分毒,任何一種藥都有副作用,如果使用不當或者和因個體差異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這里可以再舉一個更通俗的例子,比如青霉素,自從它發明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副作用,也出現過因抑制心臟功能而死亡的案例,但它仍然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抗生素。任何藥品都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歐盟藥物評價機構和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都曾發表過官方文件證實,尼美舒利和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其他NSAIDs一樣,在按照說明書的方法使用,總體效益大于風險。部分媒體的過分炒作是利用了廣大消費者對孩子的關愛心理,使大家誤認為三聚氰胺又來了。其實這也許只是一種心理的暗示,一種經過放大的恐懼。
奇怪的是,從2月中旬《21世紀經濟報道》發出第一篇關于尼美舒利所謂不良反應的深度調查以來,各種媒體就開始鋪天蓋地一邊倒地對尼美舒利狂轟亂炸,“奪命藥”、“毒藥”、“致死”這樣明顯與事實不符,但夸張、奪人眼球的字眼充斥著各大主流媒體,專題、論壇、微博甚至手機短信,報道形式無所不用,大有無孔不入之勢。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本應公正、如實的反映各方聲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國家藥監局已經針對尼美舒利危害性傳言做出的澄清,而另一方面,卻是媒體對捕風捉影的負面信息的群體性擴散。這其中,除了媒體“負面至上”的職業習慣外,令人不禁要懷疑是否還有無形的手在背后推動呢?
曾幾何時,強生美林是國內兒童退燒藥市場的老大,然而,這幾年來,國產尼美舒利顆粒在兒童退燒藥領域已經超過美林。尼美舒利事件爆發后,強生曾被懷疑為尼美舒利事件的始作俑者。
強生在去年年底花巨資在某搜索網站上購買了競價關鍵詞,人們只要一搜索“尼美舒利”,第一條便是“強生美林泰諾林不含尼美舒利”。而當強生被起訴時,一向擅長公關的強生,卻一直不回應,種種跡象難免讓人心聲懷疑。強生是國際巨頭型企業,本土的藥企在輿論話語權的把控與媒體攻勢的運用上根本無法與之比擬,如果強生真是幕后推手的話,那么尼美舒利事件的輸贏更像是一場跨國企業蠶食民族企業的殲滅戰。
一位社會學家表達了對尼美舒利事件的看法,他認為:“這種幕后推手制造的藥品安全爭議不但沒有更好的維護公眾健康,反而混淆了公眾的視聽,給人們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如果公眾被輕易誤導,勢必將陷入跨國企業藥品壟斷的布局,讓那些在國外常因安全問題被召回的藥品在中國更加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