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兒童藥物臨床研究的開展,適用于兒童的藥物臨床試驗設計和評價方法正在不斷探索和改進。ag旗艦廳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專注兒童大健康的上市企業,一直致力于推動兒童安全用藥的發展。
繼國際著名定量藥理學專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William J. Jusko(杰柯)教授、Donald E. Mager(夢哲)教授到訪ag旗艦廳,共同探討了關于“定量藥理學在兒童藥物研發的應用及發展趨勢”之后,近日,Jusko教授實驗室博士生發表了《定量藥理學概論》,并授權ag旗艦廳優先轉載。《定量藥理學概論》概括介紹了定量藥理學所代表的學科范式、定量藥理學的目標、PK的研究范式、PD的研究范式、定量藥理學的未來等(原文轉載附后)。
兒童合理用藥是擺在世界各國臨床藥理學工作者、兒科醫生和兒藥研發者面前一個亟待解決又懸而難決的課題。兒童不是縮小的成人,決定兒童藥物效應的因素不僅多元而且復雜。面對兒童用藥長期存在種類匱乏、劑型較少、用法不明、研發滯后等問題,ag旗艦廳積極倡導藥物研發者運用新技術、新思維與新方法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 不斷助力中國兒童用藥安全進一步發展,共同保障兒童群體健康成長。
定量藥理學概論
1、定量藥理學所代表的學科范式
定量藥理學所代表的學科范式是:用微分方程刻畫世界的運行軌跡。
為刻畫某個自然現象,靠一個微分方程往往不夠,而需要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既有很多微分方程,也有很多非微分方程。系統里有若干參數可供調節,就像控制面板上的旋鈕和開關。
理論上,透過這樣的系統,參數空間向數據空間所作的映射,便是世界的運動軌跡。考慮到我們觀測的數據含有擾動,因此這種映射與逆映射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概率論與統計學,或模擬仿真與貝葉斯推斷。
本文采用貝葉斯派,我們把所有涉及頻數派的內容認為是“頻數派作為先驗的貝葉斯派”——即在貝葉斯推斷中,只需采用某種特定先驗,也可以得到與頻數派一樣的結果,由此把頻數派納入貝葉斯派。
對于工程學來說,比如航空航天、車輛工程,因為系統是人造的,所以里面的微分方程和系統參數可認為是已知的,因此模擬仿真——從調試好的參數產生逼真的數據,是工程學的家常便飯。除了逆向工程,不太會有貝葉斯推斷的需要。
但對于自然科學來說,比如生物、物理、化學,系統是黑箱。我們只能通過觀察系統的輸出數據,揣測“上帝的設計”,因此從數據推測參數的貝葉斯推斷是常見的科研場景。
定量藥理學中的貝葉斯推斷:根據數據提出微分方程并估計系統參數,對象從個體水平到群體水平。
通過數據空間和參數空間的來回搗騰,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不斷深化。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的系統大多是非線性的,而非線性系統的參數估計是非線性優化,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因此,我們說追求真理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2、定量藥理學的目標
定量藥理學的目標是對藥理作用定量,分為兩個層面:
·對藥物的有效成分定量(簡稱PK);
·對藥效定量(簡稱PD,也包括毒效)
一般認為,有效成分是藥效的驅動力,因此PD通常指的是量效關系(簡稱ER)研究。有了PK和PD就可以進行聯合分析
聯合分析記為PK/PD:先由PK得到有效成分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再由PD得到量效關系,最后進行函數復合,得到藥效隨時間的變化。
3、PK的研究范式
PK的研究方法通常為:
1.測定藥物從進入到排出個體的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全過程;
至少包括主要的代謝(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過程
2.鑒定藥物及其生物轉化中間體的有效成分;
3.測定體內有效成分的時空濃度;
4.提出微分方程并估計系統參數
經典PK理論是房室模型。房室模型參數少,參數估計的穩定性強,并且只需要血藥濃度。近來,生理藥理學(簡稱PBPK)理論得到發展,其由菲克定律解釋血液循環系統與各器官間的藥物傳輸,能刻畫器官水平的藥物濃度。但隨著模型參數增多,即便有各器官的藥物濃度數據,也常常不能穩定地估計參數。因此藥理學家改用實驗手段測量部分系統參數,減少需要估計的參數數量,提升參數估計的穩定性。
4、PD的研究范式
PD的研究取決于研究者的觀測維度、臨床終點的選擇,其理論百花齊放的特點常常令初學者感到無所適從。
經典PD理論,力求建立簡單的量效關系,其系統參數少,參數估計的穩定性強。但往往缺乏物理的第一性原理,高度依賴個人經驗。
當前,系統藥理學(簡稱QSP)希望從亞細胞水平建立量效關系,即便只能做似是而非的模擬仿真,也往往十分復雜,令人不知所云。
5、定量藥理學的未來
定量藥理學的目標是對藥理作用定量。對藥物作用機理的探究,無疑會從宏觀走向微觀。
我們知道,成功的新理論應當兼容成功的舊理論,并把舊理論作為新理論的特例——比如牛頓力學是廣義相對論的特例。
從PK理論的角度看,如何將房室模型作為PBPK的先驗,進而使PBPK的參數估計更為穩定,是很好的問題。此前最接近的討論是器官合并(lumping),即探討怎樣把多個類似的器官合并成一個大器官,從而簡化PBPK。
從PD理論的角度看,QSP與經典PD理論存在鴻溝。顯然,當前QSP理論試圖跳過經典PD理論,直接把微觀描述作為起點,這樣的做法是否科學尚存疑。
定量藥理學的本質困難在于非線性優化。當尺度從宏觀邁向微觀,系統的復雜度驟然升高,非線性優化就近乎不可能。如果我們能以宏觀描述作為起點,利用經典PKPD理論參數數量少、參數估計穩定性強的優點,向微觀世界延展下去,保證宏觀和微觀描述的等價性、一致性,從而對復雜系統實現層級化描述,那么我相信就能克服這樣的本質困難。